“红军桥”的来由
瑞金叶坪村北边,有一条河流,名叫绵江河。
1931年冬天,雨水特别多。绵江河水很快涨了起来,一浪跟着一浪,小孩不敢过桥,大人也胆颤心惊。
一天早上,毛泽东和警卫员小吴等人到河背帮助几家受涝的群众搬东西,刚回到叶坪村,就听到河边传来一阵阵惊叫:“不好啦——有人落水了!快来救人啊!”紧跟着是一阵嘈杂的嚷嚷声,一群人向河边奔去。“快!我们去救人!”毛泽东和众人一道,急忙向河边飞奔而去。
一位放哨的红军战士和几位识水性的群众已跳下河去,将落水的小女孩从河中救了起来。小女孩呛了几口水,脸上腊黄腊黄的,在地上大口地喘着气。“这细妹子命大哟,多亏红军救得快,否则就没命了!”村里群众在河边七嘴八舌地议论着。“这是村东头赤牯仔的女儿,赤牯仔上个月当红军去了,幸亏救起来了,不然怎么向赤牯仔交待?”
乡干部老刘说:“毛主席,这座木板桥太小,河面又宽,人一上去就摇摇晃晃,经常有人掉下河。”一个过路的老人凑上前:“这是座短命桥,年年发大水都要将桥板冲走,真是劳民伤财哟!”
群众的议论毛泽东听在耳里,记在心里。第二天,他亲自请来乡村干部,研究修桥计划。他说:“我们要修建一座扎实耐用的桥,木料大家去山上砍,两边还要加上栏杆……”
几天之后,河水退了,乡苏维埃政府调集一拨人上山砍木料,五六十个木工也来了,大家开始在下游打桥桩,毛泽东也经常抽空到工地上参加劳动。一个礼拜后,叶坪村边的绵江河上便出现了一座双板木桥,既结实又牢固,每块桥板还叫铁匠打了铁索联接起来,再也不怕涨大水了。完工那天,河两岸的老俵们兴高采烈地走上新桥观看,连毛泽东一家三口也来了。乡苏维埃政府谢主席走到毛主席跟前说:“毛主席,大木桥建好了,请您为它取个名字吧!”毛泽东听了,笑着说:“我们红军是穷苦人的队伍,我看就叫红军桥吧!”
“好,好!就叫红军桥!”于是,人们在桥头立了一个石板,上刻“红军桥”三个大字。从此,毛泽东帮助叶坪人民建桥的故事传遍了四面八方。
(故事选自《永恒的初心——赣南苏区红色故事》一书)